首页 > 都市小说 > 少姝的山水 > 第22章 追慕有道先生之五德

第22章 追慕有道先生之五德(1/2)

目录

“先生讳泰,字林宗,出身寒门,冠于太学,成儒林领袖,褒衣博带,周游郡国。司徒黄琼辟,太常赵典举有道,均以疾辞,隐居草野。先生识深甄藻,奖拔士人,或在幼童,或在里肆,后皆如所鉴。他淡泊名利,闭门教授,弟子芜杂,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俱不以为忤,并使士慕成名,自司徒、太守、典州郡者达六十余人,虽墨、孟之徒,不能绝也。建宁元年,因以不为危言覆论,得免于党祸,但闻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,异常悲痛,且言‘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’,翌年初春,悲愤交瘁于家中,时年四十有二。降年不永,民斯悲悼,四方之士盖万余前来会葬,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。”子猷言罢,面色凝重,久久方能平息。

(“识深甄藻”等史评:出自《后汉书·郭林宗传》以及《世说新语·正事篇》注引《郭泰别传》等。)

(建宁元年:公元168年。)

(“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”句: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瞻仰》,意指贤人死亡了,国事危殆。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。)

片刻短暂的沉默后,子献率先发声评介,恭谨内敛,语调随着揄扬之情渐次高昂:“有道先生自幼早孤,家境贫陋,却矢志向学,涵养才德,偏逢天时不与,汉末朝堂无道,黎民堪怜,他显名后多次婉拒朝廷征辟,一心只在躬化亲疏,奖训士类,欲立先立人,欲达先达人,此其仁爱之德。”

(躬化:意指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。)

少姝点头频频,不禁心驰神往:“年少时,家人曾劝先生给事县廷,他却说‘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’,有此大志,眼界便会从一已之身,一已之利看开去,后来他离开家乡,行学至成皋屈伯彦先生精庐,并日而食,衣不盖形,历时三年不改其乐,成博洽无不通,再游洛阳太学,与高士大儒相友善,终于名震京师。”

(“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”句:出自《后汉书?郭林宗传》。斗筲,古代十升为斗,一斗二升为筲。斗和筲容量小,比喻气量窄,见识短。《论语子路》:“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”)

(精庐:汉代的“经馆”、“精舍”、“精庐”等多属专经研习阶段的私学,这类私学,有的设在经师家里,也有经师带领弟子在外传授的,此类私学的教学水平往往不亚于太学。有的大师名气很大,很多人慕名欲拜为师,但又难于亲往门下直接受教,于是只能在大师门下著录其名,是“著录弟子”,而唯有亲身前往教师处受教的被称为“及门弟子”。)

“先生名显于世后,决意不仕,拒富贵于踵下,不逢迎谀于世,不逐波浮于众,唯以仁心授课育人,渡人向善,生而不已,高贵而坚定之操守更可敬哉!”王文娟亦发赞言。

“先生游太学时,对宦官专权、肆行无道的腐败朝政大加挞伐,扬清激浊,褒贬朝臣,一时朝野成风,竟以臧否相尚,致使公卿以下均惧其贬议而不敢登太学之门,后党锢之祸起,许多师友见戮遭难,他赤子一言:贤人亡矣!此其节义之德。”子献说得掷地有声。

“先生以名士身份游历陈国、梁国、汝南、颍川、陈留、东郡等国,以礼敬人,尊礼安人,留下几多佳话轶事,后回归故里,于华岩馆门下受徒千人,学有秩序,民风井然,此其持礼之德。”少婵道,“周公制礼作乐至今,虽时移世易,但有德者,言语行事莫不以守礼为上。”

“先生观乾象晓危邦不支,大厦既倾知诤死无益,遂投身于传经授业,孜孜不倦教导弟子,延续澄清天下之志,外出世而内入世,此其明智之德。”少妍道,语气里有一股少见的铿锵之风,“为人一世,要能不断找到希冀所在,哪怕只有微弱的星星点点,亦是超脱而稳健的智慧。”

“先生性明知人,恂恂善导,犹重讲授修学为人之大义,士子莫不争往从之,他多于其间提携英彦,议人休咎,了若目睹,皆言后验,使埋没乡间的璞玉浑金得以现世,此其诚信之德。”子默道,“即方才所谓诚信之出神入化了。”

(休咎:吉凶祸福。)

“先生由始至终一介布衣,得‘天下模楷’李元礼先生厚待,赞为‘聪识通朗,高雅密博,今之华夏,鲜见其俦’,这称颂世所罕有。”

(李元礼:即李膺,字元礼。东汉名臣,太尉李修之孙、赵国相李益之子。)

“蔡中郎曾有言‘吾为碑铭多矣,皆有惭德,唯郭有道无愧色耳’,仅此一斑,足见对先生敬仰之致,生前高名扬于天下,身后天下仍高其义。”

(蔡中郎:即蔡邕,字伯喈,东汉名臣,文学家、书法家,他所作“郭泰碑铭”,后成为一则汉语成语,意指内容真实、感情真挚的碑文;另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载,周武帝时除天下碑,唯有郭泰碑被下诏特别保留。周武帝宇文邕,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;蔡邕所撰碑文,萧统将其收录于《文选·卷五十八》。萧统,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室、文学家,梁武帝萧衍长子,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长兄;笔者特将碑文附录于本章之后,希冀有更多的人能欣赏得到。)

“同郡名士宋冲称‘自汉元以来,未见其匹”,先生确实无愧斯言。”

之后亭内不再有人言语,大家深陷追思先祖之德,动容之下一时难以自拔。

“好了,”就像随意捻起个寻常的物件,少姝说着,将那不知何时复归原样的种子收入香囊中,又轻巧吟咏出声,“藤援绕指柔,果熟落英香。倩语话葫芦,进德辨消长。”

(绕指柔:出自西晋刘琨《重赠卢谌》“何意百炼刚,化为绕指柔”。)

(消长:语出《周易否》:“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也。”也引作“君子道消,小人道长“,意指君子之道减弱,小人之道便增长,比喻此消彼长。)

“这四句一出来,少姝的‘戏法’可就妥帖做足了。”

好一派其乐融融。

子默轻轻抚弄着手心,犹在回味方才奇观:“怎么回事,少姝姐姐这个新戏法,我好像很早以前在哪里见过?”

少婵也点头应道:“还真是啊,似曾相识,我也正自琢磨哩。”

待她说完,少妍少嫆惧是一愣,显见感同身受。

“兴许,是咱们梦里见过的,亦未可知。”子猷笑起来,“孟子云,‘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’也许和少姝这戏法曾几相逢一般,五德本自在人心中,要常思自省,以这种情怀来修身养心,陶冶性情,方可见功。”

(“非由外铄我也”句:出自《孟子·告子章句上·第六节》大意是美德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,是我本来就有的,只是未曾思考罢了。)

“原来如此。”

兄长剖析鞭辟入里,弟妹们莫不心有戚戚焉。

“哎,想起来了,子猷哥哥,”少姝笑道,“我听舅舅讲过,儒家将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种品行称为五德,而作为医师,亦有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五行亦视为五德,以仁德滋肝木,义德敛肺金,礼德养心火,智德藏肾水,信德厚脾土,真可谓调理心性、滋养五脏了。”

“道能遍物,物即是道。”少婵眼中透着光,摩挲着手里一直把玩的莹润玉石,“一切有形,皆含道性。”

(“道能遍物”等句:出自道教学说。)

“这倒不假,自古来,五行说广行儒、墨、道、法、兵、医诸家之间。”子献也是个杂学通,“近来我闻释家亦有五行的说法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止观,称五门修行,据传为菩萨之行门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